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张三坚回来了 2023-06-02 23:06 发表于北京

选择最近看了一部很有趣的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给自己倒了半杯红酒,细细咂摸光影世界里的波澜意兴。真是够荒诞、够疯狂、够无厘头的,跟之前看的纪实类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刻意制造极端矛盾,炫技般打磨命运中意想不到的安排,现实中有多怪诞,电影中就有多少种可能性。这股火山之下的汹涌暗流在爱尔兰辽阔壮丽的海岛上显得格格不入又恰如其分。我在想造成这种对立与极度反差的原因大抵是源于不同的选择,选择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世界或者自我,介质不同,成分不同,自当如水流般飘向各方。

張三堅 回來了

战争与和平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西部的岛屿伊尼舍林,临海升起炊烟的小屋,翠微苍苍山谷瞭望,悠扬的风琴随风飘荡,一角湛蓝海湾里的浪承载着漫长的日光,温吞的晚霞沉淀天际与人际间的日常。没错,就是在这么一个令人心向往之的理想栖居地,当人们站在海边,海风吹拂脸颊,听到的却是什么呢——来自对岸的枪响声。

一边是桃源,一边是战火;风琴伴着炮声;这一边的心旷神怡伴着对岸的流离失所;海岛的白墙红门足够耀眼,对岸的鲜血就有多悲悯。


对于英伦三岛的政治隐喻,植入历史上真实爱尔兰内战事件,内战分歧、社会割裂,从共生共荣到彼此杀戮,斗争打破了和谐……‍‍

割裂与追问

再说到故事主线,两位男主Padraic和Colm原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Colm毫无征兆的与另一位割席断交,面对Padraic的穷追不舍,Colm相继砍下自己的五只手指相逼,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他们也做出不同的选择,通向不同结局。

張三堅 回來了

影片开头以一连串的发问把观众快速代入剧情,“你们吵架了吗?我们吵架了吗?他为什么不给我开门,难道我们吵架了吗?”,导演在对于两位男主的关系呈现上非常有意思,他没有通过旧日重现或回忆的方式介绍两位男主之前有多么要好,而是通过旁观者的一系列反应——男主的反应,男主妹妹的反应,酒吧里人的反应……透过不断的重复行为来论证他们之前的人物关系。

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有一节课教表演训练的老师让一位同学坐着,其他同学需要通过自己的表演把坐在那里的人逗笑。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后来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其实只要把一个大家看似很愚蠢无厘头的动作一直重复、一直重复,就会不断给人加深记忆,从而达到逗笑别人的效果。想来如果我当时不断重复“我们吵架了吗、我们吵一架吧”,或许也能逗笑那位同学😑

说到断交的理由,Colm忽然感受到生命的流逝而自己一事无成,于是决心切断与Padraic浪费光阴的交流,选择投入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但从观众听了他演奏后的反应和他并不清楚莫扎特来自于哪个世纪可以看出,从理论和实践上,或许他并不具备成为一名出色音乐家的天赋和能力。而且,为什么切断的是手指?左手的手指对于小提琴演奏来说是最重要的部分,手指意味着音乐,意味着他对于艺术的梦想,怯怯面对荒寒事实,他选择通过自残的方式切掉心中的不甘,斩断了在碌碌无为中生出的焦虑,其实也是一种对于远方与理想的割席,这样就终于不用拉琴了,送给了自己一份释然与解脱,但这种选择也把懊悔与痛苦强加到最好的朋友身上。

别人问Colm创作出的曲子叫什么名字,他试图寻找一个有意义的答案,最后却寡然说“就叫伊尼舍林的女妖”“有什么含义吗”“没有,因为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当一个“艺术家”自己都说不清楚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否还能被称之为好的作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导演也将这种荒诞讽刺延伸到影片之外,电影名也选择了这个名字,双重黑色幽默诠释存在主义与否。

同时我在想,完成一个作品的核心是什么呢?一个听上去很伟大的命题?不是;看上去很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好的内容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与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在打造伟大的彼岸时先铺好脚下的路,这样就不用向众人粉饰描绘其意义,它的本身就是意义所在。

Padraic的选择呢?当男主俩关系在没有破裂的时候,Padraic会如常在两点的时候喊Colm去酒吧喝酒,而现在的两点却要去烧了Colm的房子,这是他选择为自己的驴子复仇的方式。

張三堅 回來了

当善良的人被点燃愤怒的火焰激起内心深处的危机与孤独,导演用一种看似没有强烈冲突的手法去表达影片里细微简单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各自突出的性格,用最简单的叙述方式表达道理,没有过多的华丽的磁场,没有过多的冲突矛盾的故事情节,却能引人深思。

两位男主有各自的执念并做出各自的选择,平静的小岛流淌着荒蛮的日夜,不去论证正确或错误,伟岸或促狭,就像故事结尾说的“这一切都不算了结”。

小岛与远行

Padraic的妹妹看遍了这一切后,毅然决定要离开这个地方,离开邻里毫无边界感的打听与闲闻,离开彼此折磨与精神畸变的荒芜文明,这个小岛看似一个遗世独立、岁月静好的世外桃源,但其实也是一个微缩社会。有伦理扭曲的暴力警官、有色厉胆薄的巧言神父、还有热衷于闲言碎语的杂货店主,当人与环境无法达到和谐的平衡关系,她决定离开,小岛与远行也是一种选择。

張三堅 回來了

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所以我们通过斗争、发展、徘徊、寻找为自己造起一座座桥通向想要抵达的彼岸,桥就如每个人的选择。开启造桥事业的浩大工程,遇到湍急水流如同道路中的荆棘,每往前凿开一尺就如同开辟自己郁郁葱葱的命运之路。

你可以选择沿固定轨迹运行,如天际之星,不疑专注穿行人间;

你可以选择在面包与宝石中燃烧,浓墨重彩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可以选择梁园月或者洛阳花,这是每一座桥的形态与穿行价值。

但桥总有宽高长直、承重的基础标准,那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以自由平等为上限,道德基准为底线,我们做出每个选择的标准与原则大抵是尊重他人的悲伤,不以伤害他人为前提。结实理想的桥可以将一座座孤岛相连建立起文明形态的产物,但若为己逐利的华丽桥梁密密麻麻地堆砌,不惜抢占他方基柱,短兵相接誓要争较高低宽窄,各自闪着金灿灿刺眼的光,平面的湖面难以承载荒谬的景观,最终我们可能谁也上不了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